陳光標的套路:善于制造與權力沾邊的幻覺
現(xiàn)如今,陳光標是“中國首善”還是“首騙”的爭議聲音,倒是漸漸靜止了。因為他的光環(huán)已經(jīng)褪盡,答案呼之欲出了。
從《財新》等媒體詳細的報道和扎實的證據(jù)梳理中可見,陳光標的發(fā)家,離不開與某些高官的官商結合。
多年來,高調的陳光標是公共輿論寵兒,自譽為“中國首善”;每當有大事發(fā)生,他也很能滿足大眾期待,總是適時地、以比大家想象更張狂的方式出現(xiàn)。但另一方面,就算不了解內情的看客懷著最大的善意,也無法理解他的諸多行徑,包括大量自相矛盾、不合邏輯的謊言,也包括許多羞辱性的作秀,以及淪為笑柄的慈善方式。
舉例來說,陳光標曾自稱其30歲(1998年)時即開始慈善事業(yè),“截止到2012年7月,捐款總額超過了20億元,幫助特困戶逾70萬”。但據(jù)財新網(wǎng)報道,一位自稱熟悉陳光標捐款歷史的人士告訴記者,“陳光標這些年自己出錢的所有捐贈加在一起也就兩三千萬”。“兩三千萬”與“20億”相差近100倍。
對于一個億萬富翁來說,這些行為似乎是不可思議的,因為別人至少會雇用專業(yè)團隊。而陳不需要,不僅因為他把自己看得太聰明;還因為在過往的炒作歷史當中,這種簡單粗暴、漏洞百出的花樣,已經(jīng)足夠讓他的利益最大化了。
陳光標高調宣稱的慈善,曾帶給了他很大知名度。汶川地震的“義舉”,現(xiàn)在被揭出來是注水的。陳光標為了拍影像資料,甚至還找了50多名工人進行情景再現(xiàn)。但就是這一次,為他贏得了一頂“中國首善”的帽子。
這種數(shù)倍于他的“慈善”付出所帶來的紅利,也令他產(chǎn)生了路徑依賴。為了始終保持新鮮度和足夠的報道版面,他的“慈善”舉動需要表現(xiàn)得一次比一次更刺激、一次比一次更無底線。不排除他確有真金白銀付出的部分,但那些能讓人印象深刻、數(shù)額巨大的捐贈或善行,很多都只是吹的,就像泡泡一樣,不堪一擊。
陳光標不僅是一名商人,更是一名與政治作生意的商人。他迅速用知名度變現(xiàn)了多項榮譽,他的履歷極其光鮮:他擔任的各種委員少說也有幾十個,是全國71個市、縣榮譽市民,36個市、縣高級經(jīng)濟顧問,51所中小學名譽校長;他還連續(xù)6年獲得中華慈善獎,以及全國抗震救災英雄模范、中國十大杰出志愿者、全國五一勞動獎章,連續(xù)3年進入中國慈善家排行榜,“功勛”赫赫。
(陳光標的各類證書。)
這些榮譽稱號,大多是陳光標用投資承諾和慈善聲譽換來的。陳光標一邊在更新自己的政商履歷,一邊在結交更多的、更有話事權的官員們,同時也為自己的生意經(jīng)埋下更多的伏筆。
在一個權力主宰資源配置的社會,經(jīng)常是符合規(guī)矩的人難以進入權力的視野,只能鎩羽而歸;而像陳光標那樣不擇手段、弄虛作假之徒,卻可以構建自己的名氣,用名氣來換關注、換商機,最后,有名有利又正能量。
就算陳光標被人揭穿了真相,也不能說明什么。雖然有起有落,換了一批又一批的人,但這種扭曲的官商結構若沒有根本改變,就一直會有陳光標式的人物出現(xiàn)。
本文首發(fā)于“冰川思想庫”